![]()
它是冷酷和溫情的混合體。冷酷起來,六親不認;溫情起來,讓人如沐春風——這就是商業。
講個故事吧。我想知道西方美術館史,在網上很快就找到了“專家”——十多篇容量高達5M的文獻,但我看到的只有前面1000多字的摘要,如果想閱讀全文,則需付費下載——這是冷酷無情的。于是,我付費下載。這么全的資料,我便可以隨時閱讀了。更讓人感到溫情的是,網頁上還羅列了為我檢索到的相關文獻,一副“買一贈十”的姿態,這是多好的服務啊!
在商業時代,付費成了一扇鐵門。門外是冷酷,門內是溫情。通行證就是金錢。金錢是迄今為止“最不壞的發明”。“羅輯思維”的羅振宇說,他要感謝金錢,如果這個社會不講金錢,只講出身,或只講血統,那么他現在應該在老家種田才對。
我也抱怨過這個社會有點唯利是圖,我也曾擔憂人人開口閉口都是錢是不是過于冷漠。其實,金錢自有它的規則和倫理。商業社會其實是把資源量化了,任何一項商業服務的背后,都有一大批人在進行高度專業分工,他們付出了勞動。付費從倫理上來說是成立的,也是這個商業社會得以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,在計劃經濟時代,如果我要尋找西方美術館史方面的資料,我得到新華書店或是圖書館去尋找——一般來說縣城里沒有這樣的書,于是我得花錢乘車趕到省城書店和圖書館去尋找,甚至托各種關系找到省城大學里的教授和專家,占用他們的時間,幾經溝通,才能獲得我想要的資料。而現在呢,我消除了打擾省城教授和專家的不安,不用付路費,只用了不到一頓快餐的錢,就買到了我想要的資料。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,都是件非常劃算的事情。
|